首页
首页» 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 追记李生秀教授
 

追记李生秀教授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李晓春/文 王学锋/图    发布日期:2020-12-23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土壤学家,88038威尼斯李生秀教授,因病医治无效,1221510分在杨凌逝世,享年86岁。李生秀教授始终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为人生准则,农业科学研究须与生产实践结合为科研要求,一生为人师表、努力工作、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立德树人。现将原载于新闻网的李生秀教授的人物通讯稿予以刊登,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生秀教授。

结缘土地 卓然独秀

        ——追记李生秀教授

1.jpg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李生秀和他的同事及学生们就在黄土高原开展了 旱地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12214日,项目主持人李生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在荣誉面前,李生秀却显得淡然,他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我们年轻同志勤奋努力的结果,我不过是引引路罢了。我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情。用自己所学为农业生产做点实际贡献,我就满足了

对李生秀来说,这个奖项或许来得有点晚,但40多年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让他更多感受到的是充实、愉快,乐在其中。

                                                                                     农业科研要深入实践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土壤氮磷养分缺乏区,黄土高原有耕地一亿五千万亩,研究旱作条件下氮磷高效利用对提高这一区域作物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60年,李生秀从我校前身——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磷肥效果在西北不稳定,国家推广示范的磷肥不受农民欢迎,认为是石灰面,没作用,弃置不用,有的甚至用来垫路。作为农民的儿子,李生秀深感肥料的重要。于是,他将研究目标锁定了小麦合理施用磷肥。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李生秀发现,同样条件下,小麦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比起所谓喜磷的豆科作物毫不逊色。为此,他提出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不是作物,而是土壤有效磷水平。上世纪70年代,由他提出的播麦偏晚、施磷增产、磷肥有效施用指标体系等技术在陕西大面积推广。

做科研不能是做生意,哪里红火去哪里。”40多年来,李生秀领导的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围绕黄土高原水肥管理,在提高我国磷肥和氮肥利用效率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了氮素循环理论,建立了旱地高效施肥体系,提出的保肥增效的复混肥生产技术、微量元素螯合冲灌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肥料效率。相关3篇论文应邀在国际农业顶级刊物之首的《农学进展》发表。研究工作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48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6篇,被他引8105次。其研究成果在黄土高原地区大面积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他本人先后荣获国外智力引进先进个人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农业研究要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大量田间试验取得可靠结果,为生产服务,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李生秀这样总结自己40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现在,让他欣慰的是,他领导开创的我校植物营养学科研团队已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队。

                                          “系统总结氮磷应用成果

1988年,李生秀撰写的中国旱地土壤水分管理被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旱农会议接受,并受大会资助赴会在水分管理分会作报告。2000年美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和土壤学会组织撰写《旱地农业》专著时,特约李生秀撰写《东亚旱地农业》一章。

在旱地农业研究方面已有丰富积累的李生秀并没有满足,他决心要写出一部总结中国旱地农业学术研究成果和丰富经验的专著。从1990年开始,他利用外出开会、考察时间收集资料和照片,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和我国古代典籍,陆续撰写了部分章节,但一直未能成书。2002退休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专著写作中。

旱地农业说起来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如何做到对浩瀚资料的合理取舍,李生秀苦苦思索、认真研究。三年多时间里,他昼夜伏案,每天工作时间最少在14个小时以上,书稿所有内容都是自己录入计算机。为了确保专著语言的准确,他还请美国、加拿大朋友和外籍教师帮助审阅核对。凭借深厚的农业科技英语功底,2007年,历时15年完成的《中国旱地农业》英文专著出版了。150万字、引文3000篇(本)以上的这部书稿从开始到出版,反复修改,共改了十六七稿。该专著系统论述了中国旱农地区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制约中国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土壤营养管理和水资源治理等内容。深刻分析了旱地社会与经济、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问题,指出了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向。曾任美国土壤学会主席的B.A.司图特教授评价:该书以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分析了中国人民多个世纪以来在生产粮食和纤维方面的成果,是一本非常全面系统的旱地农业重要著作。著名旱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评价:专著涵盖了旱地农业的各个方面,在理论阐述上深入系统,在与实践结合上针对性强。视野开阔,面向未来。

                                        “不干事感到无味

认识李生秀的人,都会因为他做人做事的朴实而被深深感染。他通晓英、俄、德、法、日5国语言,却永远保持着一口纯正的陕西话;他宁守清贫,却将所有的心血都用在了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他的人格像土一样朴实,他的成就像金子一样珍贵。

走进李生秀家里,四室两厅的房子几乎看不出什么装修的痕迹,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客厅里一张饭桌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简易的木架床,老式家具,客厅里一台25寸的电视也是前年因为老电视坏了才换的。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才给这个简朴的家庭添上了一点现代氛围。屋子里最多的就是书,它们不仅占据了书房、客厅,卧室里到处也是。

在学术领域,李生秀的勤奋受到很多人称赞。山仑院士评价说:李生秀教授是一位十分勤奋的学者,虽年岁已高,仍坚持在科研一线工作,辛劳程度往往常人难以做到。我对他表示由衷的敬意。李生秀曾写信告诉他的美国老友B.A.司图特说:现在我已懒散了。而司图特评价说:从你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来说,你并不懒,你比我更勤奋。除了天气好,每天坚持走步10里之外,每天早上用过简单的早餐,李生秀准时坐在那张已经看不清漆面的老式写字台上,借着从窗台投进的阳光,开始了每天的例行公事——阅读文献、撰写论文。每篇文章都是认真思考、心里想清楚后才动笔撰写,一篇英文文章往往要花上半年的时间。用他的话说: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寄托,不干事感到无味。

2002年以来,李生秀用科学家的执着与严谨,著书立说,辛勤耕耘。他全面系统总结氮素和水氮交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3部,420万字。论文50多篇,其中英文26篇。在《土壤进展》和《农学进展》发表的论文都长达百页以上,每篇引文均在600篇以上。被《农学进展》接受并即将刊出的《不同作物对铵、硝态氮的反应》一文,更是长达200多页,引文800篇以上,仅校对参考文献就用了整整40多天。

与土地结缘,与农业结缘,也让李生秀更清楚地认清了土地的秉性。他常说:土地是有灵气的,你只有好好对待它,它才会好好对待你。如何让少量的磷肥、氮肥充分发挥生产作用,提高氮磷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力,这是李生秀继续思考并积极探索的问题。

40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李生秀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培养了67名博、硕士,许多已经成为国内植物营养学的中坚力量。现在,帮助年轻教师修改中英文论文、修改科研项目申请书,受邀参加有关会议,开展田间试验,让他的退休生活更加忙碌,也更加充实。



编辑:畅媛     终审:闫德忠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闫德忠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88038威尼斯 - 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